隨著全球經濟環境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經濟增長和企業經營環境迎來了新的挑戰與考驗;诟鞣N復雜的局面,企業如何與發展共進,與時代同軌,成為國家和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應運而生。下面,筆者將從理論、實際、案例3個維度闡述現代印刷包裝企業如何在智能制造道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 對智能制造的理解和認知 筆者認為,對智能制造的理解不要太復雜,越簡單越好。簡單的理解為:將產品實現過程標準化后,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軟件、硬件設施(設備、工裝、夾具等)深度結合與融合而形成的自我分析、決策、行動的生產過程。每家企業應正確定位符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的智能制造,不要趕時髦,也不要趕潮流。不要為智能制造服務,而是要讓智能制造為我們服務。搞清楚這一點至關重要。 而如何實施智能制造?則需要考慮智能制造的3個支柱。 1.智能產品 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推動智能制造的目的是什么?顯然,企業追求的是通過產品來實現企業價值,而不是把企業搞得多時髦?蛻舻牡谝恍枨笫钱a品如何能給客戶帶來增值和價值,而非生產線多現代、多時尚。 任何一種企業,不管生產裝備和過程多么智能化,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一般的產品,沒有智能化的要素和基因,那么企業的發展就會受限。因為這種產品生命周期短、門檻低,隨時有可能被規模小、成本低的企業所替代。產品是企業面向社會的表現,智能制造的目標是產品,而不是智能制造本身,如果智能制造不能生產出智能的產品,那么智能制造就失去了時代的意義。 因此,任何一家企業在考慮如何實施智能制造時,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產品如何實現智能化,即使生產過程沒有部分或全部實現智能化。 隨著5G、6G的到來,萬物智能將會越來越近。因此,所有的產品都要不同程度地走向智能化,只有找準這一條路,企業才不會被時代淘汰,智能制造才具有可投資性、可建設性。 2.智能過程化 產品要從概念設計、產品設計、工藝設計、選材配材、物料流通、生產過程、產品流通的每一個環節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從而逐漸實現過程智能化、全局智能化、全域智能化,最終才能實現智能化效益的最大化。 3.智能裝備 裝備是智能的載體,所有智能化手段都要通過裝備來實現,而實現裝備智能化是生產過程中“點”的智能化問題;企業要想實現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就必須先實現“點”的智能化,點與點的串連形成局部(班組)智能化,局部與局部的智能連接形成面(車間)的智能化,逐漸由內向外拓展延伸,最終才能實現企業全局的智能化。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實現點的智能化,企業的勞動生產力和勞動效率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國印刷包裝企業實施智能制造目前存在的問題 筆者將從政策、規模、創新和協同4個維度來闡述我國印刷包裝企業實施智能制造目前存在的問題。 1.政策與標準建設面,產業政策和標準研究還不成熟,產業不能協同發展 由于智能制造產業具有需求多樣化、零散化的特點,產業需要面對不同行業、不同環境、不同標準下的工作和服務,盡管前后出臺多個扶持政策與計劃,但總體零散,缺乏系統性、針對性,難以形成協同發展,更難達到政府的預期效果。比如,2018年出臺的5份關于國家智能制造的政策性文件,均未見具體時間表和扶持配套具體政策。 行業歸口和行業規劃不夠明確,行業政策和標準研究還存在缺位。智能制造自上而下整體規劃和行業準入標準出臺的滯后性,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盲目投資和惡性競爭,鉆政策的空子,套政策的補貼資金,阻礙整個智能制造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2.規模與發展區域面,地方政府扶持缺少科學組織,失衡性與同質化嚴重 為了扶持本土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近幾年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政策,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頒布《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十二五”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規劃》《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等政策性文件;各地政府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地區,借國家推動智能制造契機,不斷出臺地方性扶持政策,在資金、土地、配套政策上給予支持。 政策熱潮使大量企業蜂擁而上,企業實力良莠不齊,加上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實施不到位,企業不愿進行無保障的研發投入,導致技術、市場同質化嚴重。 3.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落后 我國智能制造關鍵元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在智能制造諸多基礎技術方面仍停留在模仿層面。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技術難突破,造成國產裝備企業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不具備競爭優勢。我國智能制造產業整體上來講,重視智能生產和智能服務,忽視智能管理、開發與設計,導致整體經驗不足,使得智能制造某些核心技術處于實驗階段,制約了產業化進程。 4.企業協同產鏈條面,企業間未形成合力,產品鏈條短 智能制造技術門檻較高,僅靠部分企業探索全新領域顯然不現實。工業級產品對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網絡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方面要求很高,整體研發耗時長、成本高。 我國現有智能制造技術還處于摸索階段,而有些企業或機構稍有領先優勢卻獨立封閉,技術研發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同一技術各企業或機構、院校在重復研究,浪費大量的研發經費和研究時間。而我國多數企業又熱衷于大而全,完美而高效,一些具有研發實力或者較為成熟產品(裝備)企業紛紛轉入整機生產,想實現一機走天下的方式,故難以形成研發、生產、制造、銷售、集成、服務等有序、細化的產業鏈。
|